放慢脚步,回望历史并关照未来 | 渭南市华州区影桥皮影文化园[官方网站]
联系电话: 0913-4812111

行业动态

放慢脚步,回望历史并关照未来

转载《腾讯新闻》

48——11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风光秀丽的海南博鳌举行,亚洲乃至全世界进入一年一度的"博鳌时间"


而在前日,国立大大现身博鳌亚洲论坛的"文化之夜",在这个浪漫而又富有浓厚人文气息的夜晚,他就"世界人文历史中的开放精神"这一主题展开演讲。


除了我们的表演艺术家外,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与历史学者张宏杰等人也出席了这次会议,众嘉宾各抒己见,在这个舞台上碰撞出了奇妙精彩的思想火花。

在热烈的掌声中,我们的国立大大风度翩翩,率先登台,儒雅亮相。在此透露一个小秘密,本次文化之夜的主持人在介绍国立大大上台时,"一不小心"说出自己的偶像就是国立大大呢!



登台后,国立大大先是讲述了与"文化之夜"的曲折缘分,讲到他本人一开始因为害怕"丢份"拒绝出席到深受打动必须出席的思想起伏,幽默的言语令人捧腹,一登台就活跃了整场气氛。之后国立大大进入主题,介绍了大多数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早上起床,如同皇帝翻阅奏折一样刷朋友圈,刷微博,刷新闻客户端,直到晚上手机快没电时,也要再度点开朋友圈点赞。妙趣横生的描述引起在场所有人的共鸣,观众们听得乐不可支,笑声连连。
但当国立大大描述完现代人"闭环"生活后,向大家发问"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好了吗?"时,众人陷入了思考。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去理解领悟这场会议的主题精神,国立大大还邀请了自己的"老朋友"参加本次的文化之夜,这个"老朋友"就是——华县皮影的匠人们。一场极具特色的皮影戏在文化之夜上演了,在场观众和收看直播的观众都被老匠人们的技艺所征服,尤其外国嘉宾在观看时更是饶有兴致的频频点头。



皮影戏演出结束后,国立大大由皮影戏延伸到了我们传统文艺形式的三个特点:底层性,地域性和教化性。
皮影戏又称高台戏,当地人讲"不看高台戏,不知礼仪",这样的艺术形式,形成了底层社会的教育体系。这是我们现在的传播方式无法替代的。

国立大大把自己关于文化内核的思考也告诉给了大家,皮影戏等文艺演出的形式还在,但内核已经被抽空了,魂已经没了,这个魂就是内容。其富有人文精神的魂恰就是我们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所需要的。
人文精神的缺失,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但这是一种可怕的改变。国立大大讲到这里时,引述了笛卡尔的话:历史有两种,一种是遗留性的历史,一种是传承性的历史。人文精神应该仍然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和我们产生紧密联系。国立大大机敏的谈吐与极具哲思的观点让在场观众无不动容。


最后,国立大大用一个生动形象的例子解释了人文精神:人和文是一个字,""里加了一个""便成了""。有""就有""。新颖的解释再次引起了现场雷鸣般的掌声。

下面,小编将国立大大的精彩演讲文字版分享给大家,共同领悟国立大大的风采。


我从皮影戏里领悟到什么?
老实说,当我收到这次博鰲《文化之夜》的演讲邀请函时,内心里我是拒绝的;我的职业是演员,演员往往不希望去碰那些不符合自己出演的角色。这不是我主持综艺节目,或者在做真人秀;这是另一个更加严肃、严谨的舞台。演讲嘉宾我不合适,可是我为什么来了?

邀请函上的一段文字深深的打动了我 "49日,嘉宾将和我们一起放慢追赶效率和数字的脚步,去穿越历史,回望过去并关照未来。"回望过去,关照未来,这恰与我本人这几年的思考不谋而合。大家可以看到会议议题中有这样的提示:人文精神如何改变了我们的行为方式,我就从这个议题讲讲。

科技改变生活这是一句常常可以听到的广告语,科技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无疑是最直接的,那我们现在的精神生活,你觉得它是好的?还是坏的?是丰富的,还是贫乏的?是热闹喧哗的?还是孤单寂寞的?

我们可以回故下我们自己每天的生活轨迹,每天早晨跟皇帝翻阅奏折一样打开手机--朋友圈(给朋友们点个赞)、看看微博、打开新闻客户端,从家长里短的新奇事件、明星奇闻趣事、各国家间的友好往来、政变冲突、国家的技术飞跃
琳琅满目。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打开电视、电脑,各色节目争奇斗艳,耳朵里听的是各种旋律、眼睛里看的是与幻想、情爱、争斗、焦虑有关的故事;睡前再一次打开朋友圈,这位在日本赏樱你点个赞、那位在印度洋看海你点个赞,整个世界通过一个小小的手机连成了一体。我们也完成了一个"闭环"的生活,充实而又满足地进入梦乡。

在这个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千里眼""顺风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可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难道不是同样的新闻、同样的节目、同样的八卦、同样的爆款?在塑造我们精神生活的人眼里,每一个人都只是数字,都是万千受众里无差别的一份子。看上去四海一家,天下大同,村村通网络,家家看电视,边疆、山区里的孩子,跟北京上海中心区的白领们看到的东西也没什么太大的不同。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提升,一种照顾,一种让所有人能感受科技发达的社会进步。
在这种表象中,会不会有一些我们在这些信息渠道中不能常看到的画面、不能常听到的声音,还散落在这片土地上?在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里,还有没有什么东西是值得我们去寻找,去学习,去传承的?
让我们一起先来看一段和我的演讲有关的演出吧。

【皮影戏演出】(演出结束)

刚才大家看到的是专程从陕西赶来的华州皮影戏匠人们带来的表演,我特别感谢主办单位能邀请他们来,还提供了今天表演的舞台。华州是陕西渭南的一个行政区,也是我读书长大的地方。皮影戏起源于汉代,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皮影戏辉煌的时期,华州有48个班子,一个班子五个人,有近四百名艺人从事皮影戏演出。一个老艺人可以唱近三百出大戏。他们串村走乡,用皮影戏教化着没文化不识字的底层人民。普及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的价值观。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为大家演出的匠人:

请皮影戏台下休息

刚才这段戏是一个教书先生和学生们的对话,因为地域关系大家不一定都听懂了,我给大家翻译一下:
学生向老师提问:何为齐国之道?
老师:你听,上应天道施仁爱,下顺民意安百姓。内除贪官和污吏,外御强寇保太平。
学生:何为齐家之道?
老师:你听,父慈子孝合家欢,兄宽弟忍八宝丹,家有贤妻事事顺,与人方便心自宽。
学生:何为做人之道?
老师:精忠报国思君恩,孝父敬母奉双亲,与人相处需谦让,恶言恶语免出唇,公平相处淡名利,常怀一片仁爱心。
学生:何为钱财之道?
老师
:你听,父母爱财子不孝,弟兄爱财失同胞,亲戚爱财不来往,朋友爱才断古交,劝君莫贪无义财,岁岁安康乐逍遥。听起来一段简单的对话,为君为臣、为父为子、为孝为礼全都道明了。

我非常幸运的是在拍摄一档综艺节目时认识了他们,大家也是幸运的,在博鳌的舞台上可以看到这化石级的表演。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华州现在能演皮影戏的匠人不足20人,最多也就能凑成3个班社。这样的表演可以说是看一次少一次了。今天请他们来为大家演出,不只是为了欣赏皮影戏,也不只是为了告诉大家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不是为了向国外朋友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为了热闹,甚至有点给大家添堵。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在科技改变生活的今天,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承载了教化中华文化的表演形式在我们眼前就要消失了。

皮影戏,又叫高台戏,当地人有不看高台戏不知礼仪之说。它的特点就是底层性、地域性、和教化性。

为什么当地人讲"不看高台戏,不知礼仪"?古人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是我们知道,在古代的时候,还没有这么发达的通讯和这么完善的教育体系。一个村庄里可能都没有几个人识字,那老百姓靠什么去明事理、知礼仪呢?就是皮影戏、这样的艺术形式,放大了说就是我们中国各地的地方戏,这些地方戏剧形成了底层社会的教育体系。

这是一种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文艺形式,它是为十里八乡的大爷大婶,兄弟妯娌们服务的。节日时,丰收后,匠人们在场坝上唱着上一辈匠人们传下来的戏本。虽然观众没有什么文化,但戏文中的道理他们都懂,不知事的孩子们听着一出一出的戏长大,在戏文中他们懂得了孝、懂得了礼……演出中乡亲们发出的笑声、掌声正是他们和匠人们心中的交流和碰撞,匠人们的愉悦来自传递道与德的满足,乡亲们的愉悦来自热闹之后的思考与改变。

经年累月,润物无声,它可以在田间地头去给你演,在集市上给你演,走进你家里给你演,皮影戏从不落下每一个人,方便又便捷。现在呢,我们新的传播形式更到位,更刺激,更丰富。但技术发达的同时,价值观和信仰能够同时抵达人心吗?

其实在我们中国每个区域都有他自己的剧种,自己的艺人。然而这些年各地方的剧种的锐减及消失速度极快,有些地区的地方戏比皮影戏的现状还严重、有的地方剧种甚至只剩下一个传承人,这意味着这个人如果没了、这个剧种也就随之消失了,随着皮影戏和地方剧种的逐渐消失,我们将失去底层和地域传播的优势。

这就是我从皮影戏中悟出的道理。它的底层性、地域性和教化性是我们现在任何的传播方式所替代不了的。

想想我年初去渭南和这几位老哥们在一起录节目,从开始吧学皮影制作,到学唱词、最后我也参与其中同他们一起为乡亲们演出。在我们的闲谈中,我了解到他们最担心的是-虽然现在凑不齐几个班社,学唱的人几乎没有了,但学制作皮影的人倒是多了,皮影的制作量比之前多了很多。当地的老乡告诉我,皮影作为他们当地的旅游特产,被大量的制作和售卖。甚至有人觉得"皮影戏没有流失,我们现在卖皮影儿卖得好着了"

我是一个演员,从我的角度看皮影,那一个个形象,实际上是一个个人物,在表演中,人物才会有神采,在价值观和信仰的传递中,这些形象才会有生命。可遗憾的是,这些形象现在单纯变成了一个个旅游符号,卖给城里的游客,或送给外国友人当中国文化的符号。在这种转换过程中,皮影戏的形式还在,它的内核已经被抽空了,魂没了,这个魂就是内容,我们不常说内容为王吗?

皮影戏和地方剧种的现状值得我们深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生的艺术形式,也是这一方人的精神风貌。我呼吁在座的各位朋友,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家,以我们自己的能力去保护属于你那一方水土的传统文化,不能让他消失。这些传承方式丢失了,我们就失去了精神文脉传承的一个环节、一个重要的环节。我想说的是过去人文精神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方式,现在人文精神的缺失、也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方式,这是一个可怕的改变。

笛卡尔曾说:历史有两种,一种是遗留性的历史,一种是传承性的历史。所谓遗留性历史,就是说有一些事物在我们的祖先生活的年代出现过,这些事物我们应该把它放到博物馆,让我们知道我们从何而来。传承性的历史是指历史本身,跟我们当下生活仍有紧密的连结,它仍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去年《国家宝藏》播出后,我看到弹幕里有很多年轻人为我们的"国之重器"激动落泪,一遍遍在弹幕中刷屏"此生无悔入华夏"。然而我更加希望,在文物一件件进入博物馆的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人文精神的也可以一直存在在我们的生活里,它不止是一个展示项目,它可以像一粥一饭那样日常,却能一直焕发着生机。

说文解字中讲:人和文是一个字,只是在""里加了一个""便成了""字,有""就有""""没了""就没了。
我们的精神生活不只是在喧闹的综艺娱乐中,我们要认识到目前人文精神的贫瘠,在追赶效率和更高的数字的同时,回望历史,保护好我们文化自信的根。

  

                 文末有彩蛋~~~

让我们一起回顾下视频,听国立大大为我们娓娓道来~

Copyright©2015 渭南市华州区影桥皮影文化园 版权所有•陕ICP备1600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