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州老腔,是中国各类影戏的鼻祖,又名“满堂吼”、“拍板调”,流传于二华、潼关一带。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众人帮腔满堂吼、惊木一击泣鬼神”是它最形象的写照。 其起源有二,一说是汉代军歌与船工号子融合而成,唱腔古朴悲壮、粗犷有力,有古秦声之遗韵,称为老腔。又说从湖北老河口流传而来,取其第一个字而得名。从皮影戏的唱腔来说,先有老腔后有时腔,其区别主要在于老腔多用于征战历史战争戏、英雄戏,最能表现秦人战场厮杀、气吞山河、断金裂石、威武不屈的人物性格,时腔委婉缠绵,多用于才子佳人、社会生活剧,所以许多时腔剧本老腔无法演唱;拉坡调与惊堂木是老腔独有的特征,一段戏在主唱唱到最后一句或一词时,便大吼一声,全台所有艺人相和,将演出氛围推向连续性的高潮,这就是拉坡调,第二个特点是用枣木制作的长方形惊堂木,在表演中猛然砸击木凳发声助威,清脆高亢,烘托气氛。因其表演风格,华州老腔又有“中国古代摇滚乐”之称。 自古以来,老腔的说唱表演形式与皮影戏表演互为载体,融合展现,老腔表演与时腔(碗碗腔)相同,“五人忙”于幕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受现代社会声光电各类传媒的冲击,传统老腔皮影戏已失去了原有的风采,现代老腔应运而生,革新后的现代老腔去掉了亮子,与传统皮影戏表演剥离,艺人们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直面观众,人数由五人增加到十一人。其表演形式由二维平面偶人表演发展为三维立体真人演示,成为了一种新的戏曲表演形式。 2006年北京人艺版话剧《白鹿原》的热演开启了现代老腔的序幕,其间“太阳圆月亮弯都在天上”的唱腔让世人为之惊叹,专家称:没有老腔艺人,就没有《白鹿原》的史诗感。华州老腔从草根文化走上了国际的舞台。 原汁原味地诉说悲欢离合、沧桑高亢地宣泄喜怒哀乐,仰天长吼、震撼人心,这就是华州老腔原生态的艺术魅力。



